1.強化是指通過改變環境的刺激因素來增強、減弱或消除某種行為的過程和方法。其中直接強化是指個人因直接表現出應當受到強化的行為而受到強化的過程。替代性強化是指個人因觀察到他人的行為而受到強化的過程。自我強化是指個人的行為達到自己設定的標準時,以自己能支配的報酬來強化自己的過程。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于替代性強化的是:
A.人云亦云
B.殺一儆百
C.論功行賞
D.小懲大誡
2.根據行為人是否進行意思表示,可以將民法上的行為分為表意行為和非表意行為。表意行為,是指行為人通過意思表示進行的行為;非表意行為是指當事人無須意思表示而實施的行為,主要包括事實行為、違法行為。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主觀上并沒有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而是依照法律的規定引起民事法律關系后果的行為。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于事實行為的是:
A.張三和李四簽訂房屋租賃合同
B.李大爺感覺自己時日無多,立下遺囑
C.王教授撰寫了一篇論文,獲得該論文的著作權
D.趙老板把自己的財產贈與伺候自己多年的保姆
3.投射性認同指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的行為模式。體現在人際關系中,往往是甲方把內心中“好”或“壞”的客體投射到乙方身上,認為乙方“好”或“壞”,而乙方又接受了這一投射幻想,于是就以甲方所設想的方式來對待甲方。然后甲方又進一步驗證了自己的假設,認為乙方就是他所認為的那樣的人。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選項屬于投射性認同的是:
A.寒門亦可出貴子
B.嚴師方能出高徒
C.虎父果然無犬子
D.慈母自古多敗兒
1.B【解析】替代性強化:“個人因觀察到他人的行為而受到強化”。A項:“人云亦云”是指人家怎么說,自己也跟著怎么說,并沒有行為上的強化,不符合“個人因觀察到他人的行為而受到強化”,不符合定義,排除;B項:“殺一儆百”是指處死一個人,借以警戒許多人,被警戒的人行為改變,也是減弱的一種強化,符合“個人因觀察到他人的行為而受到強化”,符合定義,當選;C項:“論功行賞”是指按功勞的大小給予獎賞,即自己作出了貢獻,理應根據自己貢獻的大小受到獎賞,符合“個人因直接表現出應當受到強化的行為而受到強化”,屬于直接強化,不屬于替代性強化,排除;D項:“小懲大誡”是指有小過失就懲戒,使受到教訓而不致犯大錯誤,不符合“個人因觀察到他人的行為而受到強化”,不符合定義,排除。
2.C【解析】表意行為:“通過意思表示”;非表意行為:“無須意思表示”;事實行為:“主觀上沒有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引起民事法律關系后果”。A項:張三和李四簽訂租賃合同,主觀上有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不符合“主觀上沒有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不符合定義,排除;B項:李大爺感覺自己時日無多,立下遺囑,主觀上有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不符合“主觀上沒有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不符合定義,排除;C項:王教授撰寫論文,主觀上沒有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而是依照法律的規定,獲得該論文的著作權,引起了民事法律關系后果,符合定義,當選;D項:趙老板把財產贈與保姆,主觀上有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不符合“主觀上沒有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不符合定義,排除。
3.C【解析】定義關鍵詞:“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的行為模式”,“甲方把內心中‘好’或‘壞’的客體投射到乙方身上,認為乙方‘好’或‘壞’”,“乙方接受這一幻想”,“甲方驗證了假設”。A項:寒門也可以出貴子,是指出生并不必然決定命運,沒有好壞的投射,不符合“甲方把內心中好或壞的客體投射到乙身上,認為乙方好或壞”,不符合定義,排除;B項:一絲不茍的好師傅或好老師,強調嚴格,能教出本領高超的好徒弟或好學生,強調的是老師教學嚴格和學生本領高超的關系,不符合“甲方把內心中好或壞的客體投射到乙身上,認為乙方好或壞”,不符合定義,排除;C項:出色的父親不會生出一般的孩子,即把父母的優秀投射到孩子身上,符合“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的行為模式”,“甲方把內心中好或壞的客體投射到乙身上,認為乙方好或壞”,“乙方接受這一幻想”,“甲方驗證了假設”,符合定義,當選;D項:寵溺孩子的母親,教出的孩子多是很自私很任性,是母親的教育方法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不符合“甲方把內心中好或壞的客體投射到乙身上,認為乙方好或壞”,不符合定義,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