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調整水價 為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水是生命之源,作為一種具有剛性需求的資源性產品,它的價格變動牽動著無數百姓的心。黨的十七大報告曾明確提出,要“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產品形成機制”。
近來,許多城市的水價上漲引發了社會的爭議,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水是公共產品或者準公共產品,因此用水應該是低價的。誠然,水是一種公共資源,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需要,水價的上漲對低收入者而言不是個利好消息,但是這絕不是水價維持在低水平的充分條件。水資源是公共資源,同時也是一種稀缺資源,免費或低于成本價提供必將導致“公地悲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某些水龍頭“川流不息”,一些綠化用水、道路用水等公共用水還使用純潔的自來水等,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長期以來水價構成不合理和水價偏低導致的。節約用水、高效用水是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徑,節約用水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全國許多城市的例子均表明水價改革對于用水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有明顯效果。因此,必須加快推進水價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價格杠桿的作用。
水資源價格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必須在市場化和公益性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考慮到資源稀缺程度,反映市場供需情況,又不能過分影響企業生產和群眾生活?茖W的辦法是采取遞增式的階梯水價制度,使多用水者付出更多的代價,從而起到促使其節約用水的目的。在工業企業中要重點實施階梯性水價制度。因為企業是用水大戶,但數量較少,相比于家庭而言,更容易監控。水價的上漲會促使企業更加注意節水措施,以節約企業成本。在水資源性價格改革中要通過這種方式使水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此外,還要通過加強宣傳,促進全民的節水意識,利用水價改革為今后推廣雨水收存、污水再生和中水利用等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做準備。
水資源的價格改革,不僅僅是為了一漲了事,其重要意義在于用制度對企業和民眾進行引導,促進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轉型調整,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最終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