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平衡生態天平 共建綠色中國
日月流轉,千年一瞬,人類安然地享受著自然的饋贈,直至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爆發,人與自然的關系失去了平衡。工業革命解放生產力的同時也開啟了掠奪式開發的“大門”,隨后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從倫敦的煙霧事件到洛杉磯的光化學事件;從泥沙滾滾的黃河到垃圾滿河的長江;從不毛之地騰格里沙漠到消逝的仙湖羅布泊;我們在發展的路上拿“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殊不知以生態資源為代價的高速發展猶如飲鴆止渴,唯有堅守環保底線,適度開發,理性發展,才能享有“地球的禮物”,才能平衡保護和開發的天平。
用“生態紅線”勾勒一幅“魚翔淺底”的生態畫卷,重現“草長鶯飛,郁郁蔥蔥”的光景。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發展路程,雖極力避免污染問題,但依然面臨著“黑河”遍布、“黃沙”漫天、“灰霾”繚繞的生態問題,如果漠然視之,我們終將走向作繭自縛的結局。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修復生態屏障的道路是異常崎嶇的,唯有堅守生態開發的底線才能建立廣泛的環保統一戰線,用理性武裝頭腦,讓適度開發成為生態共識,重現“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的絕美景致,才能描繪一幅人與自然的共榮共生的美好畫卷。
用“生態紅利”鋪就一條“民富國強”的發展道路,實現“手中有富,心中有福”的愿景。破解保護和發展兩難困境需要轉變發展戰略,讓各地因地制宜挖掘地方優勢,從賣資源到賣風景,從賣礦石到賣文化,發展特色道路,讓生態資源成為聚寶盆。浙江省安吉縣魯家村以獨特的“公司+村+家庭農場”的組織運營模式發展鄉村旅游,無獨有偶,麗水市的蓮都區也利用生態優勢打造人文藝術旅游地,實現“一村一品”和“一村一定位”。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不僅能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需求,還能拓展產業鏈,提升區域發展質量與水平,增加居民收入,點亮幸福生活,實現“富福”雙贏。
用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個砝碼,平衡生態天平,打造國家永續發展的雙軌道。建設生態文明不是一時之舉、一城之役,而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程,若隨意開發將帶來不可逆轉的悲劇,張家界武陵源景區的“懸崖電梯”讓游客驚嘆不已,但要以萬年的砂巖山峰為代價,不免過于“沉重”,可見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勢在必行,而平衡開發和保護的關鍵在于實施強有力的環保措施,用法律的“繩索”約束過度開發的惡行,不斷優化法治環境,構筑生態文明的法治基礎。只有將自然環境的紅線保護思想貫徹始終,才能共享人與自然協調共生的發展紅利,實現生態和經濟互促共進,為國家永續發展筑就一條“綠色通道”。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是生態建設的底色,更是持續發展的底色,唯有將綠色發展的理念根植于每個人的思想中,我們才能擁有“魚翔淺底水無痕”的清澈川流,才能擁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的浩瀚天際,才能擁有“綠意盎然林滿山”的青翠森林,齊心共筑錦繡山河,同步共赴綠色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