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而不忘危 治而不忘亂
——聚焦公共安全 建設平安中國
嚴控疫情擴散封城,衛生安全不可小覷;網絡支付出現癱瘓,網絡安全令人擔憂;天津港事故發生,生產安全值得重視。“公共安全連著千家萬戶,確保公共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因此,全社會要聚焦公共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水平,提升人民安全感,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完善安全制度建設,筑牢安全“堤壩”。保障公共安全治本之策在于健全安全體系,加強安全制度保障。當前一些公共安全事件發生后,公眾更多的關注的是官方態度、如何問責處罰。其實,比問責、道歉更重要的如何建立制度保障、嚴防跑冒滴漏,從根本上消除安全隱患、確保安全無虞。2020年疫情突發,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冠肺炎疫情的依法防控、依法治理工作,明確提出“全面加強和完善公共衛生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體系”,為我國公共衛生法治建設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見,保障公共安全,必須加強制度保障。
推進安全管理轉型,編織安全“網絡”。無處不在的安全風險,僅靠政府“包打天下”的保姆式安全監管是遠遠不夠的。維護公共安全是全社會的責任,必須依靠全社會力量,編織“安全網”。“朝陽群眾”被網友稱為“最愛管閑事的市民”,大到刑事案件,小到黑車違法,都是他們的關注點。“西城大媽”活躍在社區和街巷中,每年向警方提供各類情報信息數萬件,其中有不少違法犯罪線索。“拓展人民群眾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徑”“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維護公共安全”,惟有凝聚起更多人的力量,形成“社會共治”,才能編織起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網,維護好安全這一底線權利。
提升公眾安全意識,擰緊安全“螺絲”。再完美的制度也會有漏洞,再精密的機器也會出故障,只有當公眾的公共安全意識上升到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匹配的程度,才能從根本上降低公共安全事件發生的幾率。雖然安全教育不斷普及,公眾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知識,但是公眾安全意識依然匱乏:面對火災、地震等災難,民眾往往驚慌失措,難以用基本常識自救;路人明知道闖紅燈有危險,但依舊是“中國式過馬路“;疫情防控期間,部分居民任性聚集跳廣場舞……這些行為都反映了公眾安全意識匱乏。因此,必須增強群眾安全意識,一方面要加強教育,不僅教授安全知識,更要訓練安全技能,從而減少民眾在災害事故中生命財產損失;另一方面要加大監督處罰力度,為民眾敲響“警鐘”,讓安全意識入腦入心。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轉型期的中國面臨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但前進道路也充滿風險,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只有完善安全制度建設,推進安全管理轉型,提升公眾安全意識,才能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