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震分類
。1)按成因分類
構造地震:是由于巖層斷裂,發生變位錯動,在地質構造上發生巨大變化而產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構造地震,也叫斷裂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發時所引起的能量沖擊,而產生的地殼振動;鹕降卣鹩袝r也相當強烈。但這種地震所波及的地區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幾十公里遠的范圍內,而且發生次數也較少,只占地震次數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較輕。
陷落地震:由于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這種地震發生的次數更少,只占地震總次數的3%左右,震級很小,影響范圍有限,破壞也較小。
誘發地震: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如隕石墜落、水庫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2)根據震源深度進行分類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數破壞性地震是淺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紀錄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786公里。
。3)按地震的遠近分類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為100—1000公里。
遠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4)按震級大小分類
弱震:震級小于3級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級等于或大于3級、小于或等于4.5級的地震;
中強震: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的地震;
強震:震級等于或大于6級的地震,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級的叫巨大地震。
。5)按破壞程度分類
一般破壞性地震:造成數人至數十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一億元以下(含一億元)的地震;
中等破壞性地震:造成數十人至數百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一億元以上(不含一億元)、五億元以下的地震;
嚴重破壞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區發生的七級以上地震、大中城市發生的六級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數百至數千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五億元以上、三十億元以下的地震;
特大破壞性地震:大中城市發生的七級以上地震,或造成萬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三十億元以上的地震。
二、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
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中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這里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
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后向南經中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
此地震活動帶蜿蜒于各大洋中間,幾乎彼此相連?傞L約65000km,寬約1000——7000km,其軸部寬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的地震活動性較之前兩個帶要弱得多,而且均為淺源地震,尚未發生過特大的破壞性地震。